日前,山西省住建厅发布了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《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标准》(DBJ04/T480—2024),该标准由我校环境与生态学院袁进研究员团队牵头,山西大学等单位参与制定。此项标准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《太原市高效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》的转化成果之一,是我国北方缺水城市生态景观用水科学管理的创新实践,弥补了我国在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持领域标准的空白。
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质量的提升,以提高城市生态景观功能为目标的景观水体建设投资持续加大,水体面积不断扩大,县级以上城镇中具有一定面积规模的景观水体已达数百个,日益扩大的景观环境用水规模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。调查发现,受水资源短缺影响,我省多数城市景观水体存在水更新维护不及时、水源水质无保障、污染控制措施不到位等问题,特别是缺少水体水质管理规范,导致许多景观水体水质恶化,甚至演变成了人工黑臭水体,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。因此,加强城市景观水体的科学规范管理十分迫切。
针对上述问题,标准编制团队应征报送2022年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申报材料,于2022年8月获山西省住建厅批准立项,经过多次评审和修订,此标准于近期正式发布。此标准面向山西水资源短缺实际,在最小生态需水理论指导下,以保持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不恶化为目标,提出了较系统的水质保持技术要求,包括水质保持标准限值、水质监测、补给水源水质要求、水质保持技术措施等,为城市景观水体科学管理提供了规范指导。此标准创新了水体管理理念,优化了补水水源配置,明确了水质管理要求和优化了水质保持措施。本标准的发布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提供了有效途径,对提高城市水系统韧性和气候适应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。
环境与生态学院教师积极投身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工作,取得了显著的成果。截止目前,本年度环境与生态学院牵头制定的山西省地方标准《致密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规范》(DB 14/T 3128-2024)已正式发布,同时参与制定的其它四项山西省地方标准也已经在年内陆续发布。这些标准覆盖了生态环境保护、废物处理处置、碳排放管理等多个领域,其中部分标准有效填补了国内、省内相关领域标准的空白,为山西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规范指导,对于促进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